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忍辱的榜样
  我们要想学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难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为什么定不住啊?两个腿痛,你就忍不住了,这个忍就是忍辱里的一忍啊!当然硬忍是很难,但是你明明知道此身两腿两手,四大皆空,那个时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过去。所以这六度的一关忍辱度,你就过不了,过不了的话,这一切皆是空谈。你说我们会念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木鱼敲起来非常好听……阿啾!糟糕,我感冒了,怎么办?看那个医生好?因为怕死掉,众生相就来了,寿者相就来了,这一下就忍不过去了。
  所以忍辱的道理,放在金刚经的中心,大家要特别特别注意!佛把自己本身修持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个榜样。所以佛说,真正智慧彻底悟道的人,才晓得忍辱波罗密本身没有个忍。如果有坚忍的念和感受在那里,就已经不是波罗密,就已经没有到彼岸,也没有成就。【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什么理由呢?佛又对须菩提说,以他本身做榜样,像我从前的时候,曾经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过去印度一位名王,不过印度不注重历史,这种历史资料只有在佛经里才找得到。
  这位当时历史上的名王非常残暴,那个时候,释迦牟尼是个修道的人,相当有成就,到达菩萨地了;虽然是缘觉身,无佛出世自己也会悟道,后来歌利王因闹意见要杀释迦。他说,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杀你,你会不会嗔恨?释迦佛说:此心绝对清净,假使我起一念嗔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后,我就不能复元,结果歌利王一节一节把他割了。释迦牟尼没有喊一声唉唷,心里头也没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以后,歌利王要求证明,释迦牟尼说,假使一个菩萨的慈悲心是真的话,我的身体就马上复元,结果他立刻复元了,又活起来。
  这个故事比耶稣的复活厉害多了,所以佛说,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他在当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说给我们修行的人做个榜样;当然,并不希望我们被别人割了作试验。现在不必谈割截身体了,叫你不说话你就受不了,叫你坐著不动也受不了,其实这个就是忍辱与禅定、般若的道理;只因为智慧不够,悟道并没有透彻,所以你受不了。

  达摩与苏格拉底
  刚才讲到忍辱波罗密,我们再提起注意,所谓忍辱,包括了人世间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烦恼,忍到没有忍的观念,没有忍的心理,忍到无所忍,自然而清净,这才是忍辱到达波罗密成就的程度。所以佛说,当我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他说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首先他没有觉得这个生命是属于‘我’的,这一句话特别注意啊!我们这个身体是属于我们暂时所有,是暂时附属于我,并不是我真正永远的占有,因为此身本来不是我。要把这个道理,不仅理解清楚,还要实际上证到,才信心清净,才有希望证得般若实相,这是真正的功夫。
  但是功夫又是什么地方来的呢?般若见地来,智慧不透彻不能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智慧的境界,并不是功夫的境界,如果叫功夫的境界为大彻大悟,那就是气象局发的警报,路上有雾,小心撞车的那个‘雾’了,就看不见了。这个悟是清朗的,智慧破除一切阴影的境界。【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和寿者相应生嗔恨。】
  说到这里,先要有一个认识,佛现在所告诉我们的,不是假想,是一个实际的修持。无我相,无人相是智慧的解脱。譬如西方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最后被人家谋害,拿到一杯毒药,朋友们劝他不要吃,他明知道是毒药,笑笑,仍然谈笑风生,最后喝下去死掉。
  又如中国禅宗达摩祖师,在中国传道的末期,遭到其他法师们妒嫉,五次毒死他,都未成功。等到第六次毒他时,他把毒药吃下去告诉弟子们,跟你们的因缘到了,我要走了。弟子们当然不让他走,他说因缘已到,我已经吃下毒药了。另外密宗的木讷祖师,最后也是被人毒死的。这些人都知道因缘已到,杀人抵命,欠帐还钱,应该走就走了。又如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等等,这些都是智慧的解脱。所以禅宗五宗宗派之一的法眼大祖师,有偈子说:

  理极忘情谓
  如何有喻齐
  到头霜夜月
  任运落前溪
  这个偈子有八句,我们引用要点,只说它的一半,理极就是真正的道理,智慧的领悟,理解、悟解到达了极点;忘情,这些妄念的情没有了。这个境界是没有办法描写的,没有办法讲,没有办法说,理到了极点,智慧到了极点就是理极忘情谓。后面几句是描写无我相,无人相等等的境界,自然而然,理到了,事也到了。
  所以佛教的华严境界,又称‘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到了也是无有障碍,所以光是研究佛学就不能在修持上得受用。大家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没有融会贯通,没有到达理极,所以我相、人相仍在。像佛说的身体被人家残害,而只有慈悲心,不动嗔念,到达忍受没有痛苦的境界,这是理的境界,智慧的成就。

  忍辱的功夫
  说到功夫的成就,就要提到南北朝时候禅宗的二祖,他尽管是接了达摩的衣钵,最后还是受报;多生多世欠的命债,最后还是要还。佛法的基础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有一个祖师在被杀头的时候,写了一个偈子:

  四大原无我
  五蕴本来空
  将头临白刃
  犹似斩春风

  他很慷慨的把头伸出来,砍吧!此外像印度禅宗的祖师师子尊者,也是还债,头砍下来没有血,脖子里冲出来像牛奶一样,数尺高。这证明经过修持,色身已经转化,再进一步白血化掉,他身体变成空的,杀头也杀不了啦!
  在色身还没有变空以前,受报被杀了,像杀头、受伤害,不流血只流白乳的情况,并没有痛的感觉,所以那个不算忍辱。忍辱的时候有痛的感觉,有非常痛苦的感受,而心念把痛苦拿掉,转化成慈悲,这才是忍辱波罗密。到达没有痛的感觉,那是功夫境界,不能说是忍辱波罗密的功德。尽管功夫到达这一步很不容易,但是这个功夫不稀奇,等于我们上了麻醉药,开刀不会痛,那不能说你本事好不痛啊!如果没有上麻醉药,极痛而能不痛,那是你真正的智慧成就,你当场就可以把五蕴里的受蕴与想蕴,都拿开而解脱了;学佛也是要学解脱,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加以说明。
  所以菩萨道的忍辱是有形象的,痛苦是痛苦,烦恼是烦恼;能够把烦恼、痛苦观空而转化了,就是道德的行为,心理上的心性,这才是菩萨的功德。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注意!别人态度不好,或一句话不中听,马上起计较心,乃至起嗔恨心,你所有的功夫、修道,都垮掉了。青年同学们注意,不要听了金刚经讲忍辱,就万事不做,自以为那是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萨道的基本精神。菩萨是积极的,不管自我,只有做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烦恼的。要处处牺牲自我,必须要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譬如说,佛为什么让人家砍他的身体?他是为了证明给世人,修证佛法确有其事,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晓得。【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他再告诉须菩提,回想过去五百生以前,专修忍辱。他说那一生的修行,专做忍辱功夫,的确达到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著相。所以他强调一句话,怎么样学佛?【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就是学佛的精神,换句话说,不要被一切现象骗了,或迷惑了。有个庙子,有个房子,有件衣服,有个地方,这些都是相;此心不要被佛堂、房子、财产、或名誉所迷恋了。所以前面曾说,要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大乘菩萨走大乘的路,应该离一切相,发起求大彻大悟菩提之心。

  无所住的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学佛做功夫的人,大家就要注意了,我们在做功夫学佛,好像就在这色、声、香、味、触、法六样里面滚,就在这六根六尘之中打转。你千万记住,‘不应住色生心’,一切境界,一切现象都不是,那是我们后天的,心理上、生理上、精神上的幻化。‘不应住声生心’,听到声音当成佛菩萨对你说话,耳朵里最容易发起声音,走上这个路子,佛都救不了你。你看戒律的部分,佛在世时,很多走上这个路子,佛只好放弃。所以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句话就是重点。要学佛的人,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要随时观察自己,观心,要使此心无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种东西上,或住在某一种习气上,始终不能解脱,已经是走入魔道了。佛法初进中国时是‘磨’字,意思是折磨你的。后来齐梁时代改成魔鬼的魔,因为讲魔鬼大家会害怕小心一些,所以千万千万注意,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
  接著下去,我们很多学静坐,及观心法门的同学要注意了,‘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你们做观心的功夫,做静坐的功夫,心境上有一个清净在,你心住在清净,已经不清净了;至少那个清净是非常狭小的。还有些人觉得空了,他那个空啊,不过是水桶那么大,也许比水桶还小一点,都是你意识上一个境界,不是真正的空。这就是心住相;著相,著在一个空的现相上,有所住。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错误的,错误的空观,错误的住心法门。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水桶那么大的空,或者清净就是道,那不是你骗了道,就是道骗了你,也许你骗了释迦牟尼佛。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如何布施【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为什么讲忍辱,一下子又跳到布施来了呢?就是今天讲课一开始跟大家提醒的,金刚经布施、持戒、忍辱,是一贯连下来的,不像现在的文章条理化、科学化,过去的文学行云流水,看起来漫无次序,好似一个不规律的排列,但是却构成不规律的美。所以说,‘菩萨不应住色布施’,就是不应著相,住色法的布施是有形的,非常著相。用白话文来讲,就是一切受物理、环境影响的东西,都要把它放掉,万缘放下,就是不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佛再三的告诉须菩提,佛法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有所作为,一切一切的作为,都是处处牺牲自我,成就他人;应如是布施,应万缘放下,利益他人的身心。为什么人放不下呢?因为不肯真正布施,因为众生著相。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譬如我们人最著相的,是希望自己多活几年,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寿者相。但是生命留得住吗?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这些现象,不是你要留就能够留的;它本身留不住,本来无住,本来不可著相的。凡夫众生之所以为凡夫众生,是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尤其是学佛的人,都非常清楚,但他心中仍在想:留不住的都是他们,我大概能留得住吧!总觉得自己不同一点,比不知的不学佛还可怜。所以我经常提到我那袁老师的诗,‘五蕴明明幻,诸缘处处痴’。说学佛的人,明明知道五蕴皆空,但是啊,自己到处痴迷重重。这就是因为行不到的原故,行不到就不是修行人。修行是行,行为上的行。
  所以佛‘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有些年轻人,自以为有了大乘的精神,又不肯自修,我就常常劝他们,你先求自修啊,自修好了,再来度人,你连自修都没有修好,怎么去度人呢!这也是我经常感叹自己的,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自己都没有学好,度个什么人啊!只怕你自己不成佛,不怕你没有众生度。众生愈来愈多,有的是事需要你去作的,自己修行没有基础,何必急急忙忙去度人呢?
  彻底的说,众生不要你度,个个自己会度,有些菩萨们度众生,决不是说法,反而加重众生的苦头,等他吃够了苦头,受不了,他自会回头的;这也是一个度人的法门,并不一定要教他打坐学佛。
  因为有些年轻的同学们,心心念念在学佛,而且发疯一样的想成佛,成佛干什么?要度众生;众生自己会度,不要你度!‘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你要晓得佛法的理,一切众生皆是佛,你去度佛干什么?每个众生都是自性自度。所以六祖悟道以后,对他的师父讲:迷时师度,悟后自度。众生都是自性自度,在佛教早晚功课中要念到,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都是自性自度中。

  佛怎么说话【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一共五种语,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实语、真语,都容易了解,但什么是如语呢?不可说不可说,闭口不言,其声如雷,这个就是如语。如者如同实相般若,生命的本来毕竟清净,清净到无言语可说,就是如语,所以佛是如语者。
  全部的金刚经说的就是如语,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了半天,他又说他说法四十九年,一个字都没有说,这就是如语,是不可说不可说。
  不诳语,是不打诳语,不异语是没有说过两样的话。我们把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典拿来看,两样话都非常多。但是再仔细研究,他只说过一个东西,没有说过两样,这一个东西说了四十九年还说不清楚。所以佛说他没有说过一句话,这是如语。在这部经典,佛为什么要像赌咒一样,怕人们不相信,说他从来没有说过不老实的话呢?这是教我们信心清净,要切实相信,切实相信一个真正的佛法。这个佛法是什么样子?

  无实亦无虚【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真正的佛法就是这一句话,佛把彻底的消息都告诉我们了。有一个东西可得吗?得到个什么?如果买一个萝卜,买一个南瓜,还有个东西可以带回来;但是得道得一个什么都没有!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由布施、持戒、忍辱到般若的成就,告诉你真正佛法的修持,不住、不著相、不执著,放下万缘。
  放下就对了吗?放下的也不对!所以马祖告诉弟子们,放不下就提起来!提起来,心有所住;心有住,即为非住,提也提不起来。
  大家用功的人,也都是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有一个同学来问:老师啊,我现在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我说:那你不是成佛了吗?我要向你磕头了,你已经到了无实无虚嘛!这个情形不是提不起放不下,他那是闹情绪,闷在那里,那就不对了。真懂得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懂得了无实无虚,换句话说,到这个时候,要提起就用,不提起就放下,就是这样简单。所以真正的佛法是‘此法无实无虚’,佛讲这一句好严重!他先向我们赌了一个咒:我一辈子没有说过谎话,我说的都是老实话,你们要相信啊!你们听我的啊!我告诉你,此法无实无虚。你懂了就是你的,不懂还是我的,就是这个话。你要懂得当然是你的嘛!他说的都是老实话。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他进一步告诉须菩提,他说修菩萨道的人,心执著一个佛法可得,一个佛法可修,执著了佛法的一种法就错了。随便举一个例子,许多学佛修道的人,都说:唉!我万缘放下了。问他:那你现在干什么?他说:现在就是修道呀!对不住,一点都没有放下。学佛修道不是万缘里头的一缘吗?难道是万缘以外的一缘吗?这就是说,你是有所为修,有形象去做,这是菩萨心住于法而行,这个人永远不会见道。
  等于人闭上眼睛,到了一个黑暗的房间,他看不见了,永远摸不出来。假使真想明心见性、见道,‘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一切无所住,这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放下,此人绝对可以见道。等于这个人有了慧眼,有了眼睛,又在太阳底下,当然万象森罗,什么都看得很清楚。
  无量无边的功德【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阿弥陀佛!我们跟佛客气一下,你老人家言重了,对我们太好了。他告诉须菩提,‘当来之世’,将来的时代,或者一个善男子,或者一个善女人──功德、智慧有成就者,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够接受这部经典的般若要义,照此修行,甚至深入义趣的读诵,这个人就等于是佛。这句话多严重啊!所以我说,佛啊,你老人家言重了,不敢当。应该我们念到这里,要加一两句话,佛啊,对不起你老人家,实在不敢当。他说,真能够这样即同如来。
  但是佛的话,为什么讲的那么客气?那么严重?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引用楞严经两句话就可以了解,‘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是佛说的,后来禅宗的达摩祖师也说过,‘一念回机,便同本得’。这就是说,能够对金刚经的道理都了解了,以此修行的,相同于佛的行;并不是说你就是佛,是等同于佛。以佛的智慧,完全可以了解这样的人,了解他对于金刚经般若智慧如此透彻,这样的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一篇的一个结论,就是大智慧的一个成就,理解到证悟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够发起心地修行的作用。以智慧悟道,起心行的作用,修忍辱行,在苦海茫茫中,作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此人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结论偈子:

  第十四品偈颂

  优昙花发实还无
  尘刹今吾非故吾
  笑指白莲闲处看
  污泥香里养灵珠

  ‘优昙花发实还无’,优昙花就是昙花,佛经上经常引用。在中国内地难得开花,在台湾都看过昙花,色、香都好,但却非常短暂,所谓昙花一现。当昙花开到最香的时候,就是它凋落的时候,所以佛经经常用昙花来形容。
  站在宇宙看人类的历史,几千万亿年的时间,也只是昙花一现。大家活了几十年,回头一看,几十年像昙花一现,非实非虚,非真非假,即空即有,要从这个角度去体会。修持佛法有没有真成就的?绝对有!但是不能著相,非实非虚。所以,像优昙花开了,当时是有嘛!又好看又好香;马上没有了,又是空了。但是你说空了是没有吗?不是没有!尘尘刹刹,这是用佛学名辞,物质世间就是尘,刹代表一切土地。
  ‘尘刹今吾非故吾’,这个物质世间现在的我,不是以前那个我,不是前生的我,也不是来生的我,这个我是假我,今吾非故吾,不是我生命本来的那个生命。离开这个现在的我,才可以找到本来常乐我净的那个真我。生命的真我在那里找呢?
  ‘笑指白莲闲处看’,所以佛经上叫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尤其佛重白色的莲花,八叶巨莲,莲花不在好的地方成长,愈脏愈烂的泥巴里头,莲花愈开得茂盛。
  ‘污泥香里养灵珠’,大乘的精神是入世的,要入到最稀烂的地方修道,才能成功;跑到高山,跑到清凉的地方住茅蓬,成不了道啊!那是道要成你,不是你要成道。在这里,佛法在那里?就在这里。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第十五品 能净业障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 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 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 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 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 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 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 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 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最难的布施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 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忆劫。以身布施。】
  什么叫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是印度的习惯。印度这个民族不太注重历史, 觉得过去的就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记那么清楚干什么?对于数字一个两个,一万 个两万个,开口就是八万四千,就是很多的意思。印度一年分三季,以四个月做一季, 也是一年十二个月。佛经上讲时间,一天分三时,就是三个阶段。初日分就是上午,中 日分就是中午,后日分就是下午,这三句话其实就是一天。
  以身布施很难啊!譬如我们现在输血给人家,或者把眼角膜捐给人家了,有人受伤, 需要一块皮去补,把自己身上割一块去帮他等等,都是身布施。另外妈妈生孩子,父母 带孩子也可以说是身布施,不过看不出来,还布施得很愿意,很高兴呢!劳碌一辈子, 最后被儿女骂一顿,说你这个落伍的老头子,愈骂愈高兴,这就是做父母的布施。其实 严格讲起来,这不算布施,因为父母的爱儿女,是基于自己私心的爱。又如你爱一个人, 愿意为他服务,算不算布施呢?这是布施的行为而已。实际上,这是你的疑心,贪嗔疑 慢疑的疑,愚疑的疑。我们常常引用龚定庵的两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 护花’。真布施是舍掉自己舍不得的,是一种自我牺牲。譬如说只有砍掉我的膀子,才 能够治好你,我愿意砍掉给你,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是布施。所以以身布 施,非常难。
  为什么这里提到身布施呢?大凡人生在世,有两件事情最难布施,第一件是钱财。 我们常听四川朋友讲一句笑话,‘钱、钱、钱,命相连’,那个钱真是与生命一样要紧; 所以钱财最难布施。但是等到要命的时候,绝对慷慨的把钱财付出去,只要保命就好了。
  第二件是身布施难。最难布施的是‘我’。佛现在讲,假使有一个人,以恒河沙等 身布施,什么是恒河沙等身布施?我们一个身子牺牲了,算是一个身体布施,自己死了 以后,再来投胎,那个身子再来布施,生生世世都拿生命来布施,牺牲自己,为社会为 众生,这是以恒河沙那么多的生命来作布施,这个是讲数量之多;牺牲不只一次,牺牲 像恒河沙那么多次数,这是讲生命的布施。

  老人的救生圈
  其次讲时间,连续的布施,投胎再来,又来还是为众生再布施,再来还是布施,经 过百千万亿那么多的劫数,都是以身布施,行菩萨道,这个功德你说有多大?所以有一 点大家要注意,常有人问我是不是佛教,我说我什么都不‘叫’(教叫谐音),为什么 呢?我没有资格当佛教徒,因为我没有办法以身布施。
  世界上很多不是佛教徒的人,所行的真是菩萨道。曾告诉大家,二三十年前,我在 基隆的时候,一条船在海上碰到了台风,那是海军拍卖掉的旧船,快翻了。一个有肺病 的人在船上,水手拿了一个救生圈给他,他看见一个女的抱著一个小孩,在喊救命,就 把救生圈套上了母子俩个,自己就不要了。那个船员一上来看到,急得不得了,东找西 找又找一个救生圈丢给他;他一转身,看到一个年轻人在找板子东找西找,很危急的时 候,他又把这个救生圈给这个年轻人了。他说你年轻还有用,我又老又病,没得用了, 最后他牺牲了。这个就是菩萨,在危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自己。
  所以我说我不是佛教徒,不能以身布施,你假使多跟我谈一下,我就不高兴了,心 想怎么搞的,尽讲,我都累死了。这就是不肯以身布施,对不对?假使有人家要你帮忙, 多跑一点路,唉呀!我那么大年纪,还给你跑,这也是不肯以身布施。所以真正学佛, 以身布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布施两个字不可以轻易谈,你说这里出十块钱,那里出一百块钱,是布施吗?你是 算过的,这一百块钱拿出来,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因为还有八千一万在身上;那不算 布施。只有自我牺牲去助人救人,才算是真布施,所以真正的布施之难,这一点须要注 意。至于有些人布施了一点钱,还希望留下一个名字,走过来看看,啊!我都布施了, 怎么还没有名字?那个不是布施,而是施布了,布施倒过来了。所以学佛要了解布施之 难,真布施须要真放下。这里谈布施没有提到钱财,只说以身布施,这样一个人,无始 劫来以身布施,这个功德当然很大,但是佛又说了:

  信心不逆的福报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佛说,假使有一个人,拿自己的生命布施,经过无穷无数的时间,只有布施,不要 求收回来,这个人福报很大。可是,如果有一个人,学了金刚经的法门以后,做到‘信 心不逆’,这一点是重点,彻底相信金刚般若波罗密大智慧的自性自度的道理,信得过 自心自性;光信还不行,信心不逆,没有违背,这个人的福德超过前面以身布施的福德。
  信心不逆是很难的,许多人佛学的道理了解很多,但在行为上,做人做事上,都与 佛法相反,都是违逆。譬如说劝人家劝的比唱的还好听,唉呀,放下,看开一点……他 自己放不放得开?你马上逗他一下,他就看不开了。这就是信心有逆。要做到信心不逆, 不是理论而是绝对的信心,这样去修行,那么这个人所得的福报,超过前面所讲的专门 以布施为功德的人。更何况还有人对金刚经的佛法,广事宣扬,乃至古代没有印刷,只 有抄写,受持,接受了,照这样修持,每天读诵,为人家解说这个道理;这个福报比前 面的还要大。


[ 本帖最后由 网夏居士 于 2008-3-18 00:30 编辑 ]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如来说给谁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 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 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最要紧的一句话,金刚经这个经典的本身,有‘不可思议’,想像不到,‘不可称 量’,没有办法去量一下有几斤重,或者多长。总而言之,它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可是 你们注意下面两句话啊!这个功德那么大,大家都研究了,大家都带一个功德回去吗? 都没有带走,为什么?因为此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这一个经典 的内涵,是为了真正发大乘心,大菩萨道的人说的,也是为最上上乘,不是普通智慧的 人,而说的经典。他说假使有人能够受持读诵,当然,我们不一定是上上智,可是,能 够接受,读诵研究这个经典,‘广为人说’,普遍向人家宣扬的话,‘如来悉知是人。 悉见是人’。佛,完全知道这个人。佛可以给你证明,他完全可以看得见,完全可以了 解这个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他说,这样的人, 不久的将来,都能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什么理由呢? 【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他说这样的人,他就等于佛,他有责任感,把佛法的这个担子挑起来;所以,他就 有这样大的智慧,这样大的福德。只要你发这样大的心,肯挑这样大的担子,就有这个 功德,有这个智慧。荷担什么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普通话叫 做大彻大悟。他说挑负了这个担子,自然有一天会大彻大悟。

  你喜欢小法吗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 为人解说。】
  在楞伽经里,把人的根性分类五种,有些人天生走小乘路子,喜欢修小乘法。你教 他修大乘菩萨道,最上乘的法,他不能接受,也无法接受。等于学校的学生,很多人只 能够到某种程度,因为他的智商不够,只能受最低的教育。学佛法也是一样,虽不是智 商的问题,但是他的根器发心,喜欢走小的路子,弄点功夫啊,打打坐啊,打坐眼睛里 看到光啊,听个声音啊,那里气跳啊,今天脸色又发光,明天脚又发热,指甲发亮啊等 等。这些就是所谓乐小法者。这种人的观念思想,已经落在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 见。他们一切只是为‘我’,希望在人中做个了不起的人,而且希望自己活得长寿健康, 希望自己不死;至于大乘的法门,如何见性成佛,朝闻道夕死可也,他们根本不予理会。 所以,佛说这些乐小法的人,对于这个经典所讲的真义,没有办法听受,没有办法读诵, 更不会弘扬,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 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佛说的这一本经,始终讲这个经怎么重要怎么重要,现在告诉须菩提,在在处处, 随便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金刚经这本经典所在,不管世间的人,乃至天上的神,乃至阿 修罗,魔王,魔鬼,都自然应该供养这个经典。有这本经摆在那个地方,等于有个佛塔 在那里,大家自然都应该供养,应该恭敬,顶礼,乃至拿香花供养它。
  我们说一句对佛不太恭敬的笑话,佛好像宣传广告作的非常好一样!这一本经啊, 完全运用广告的手法,说这个般若法门怎么重要怎么好,大家如果念经念到这里,很可 能会产生这个感觉,里头好像没有讲到什么东西。可是里头是不是讲了东西呢?这就是 金刚经翻译的特殊,说法特殊。他讲的第一重点,请大家注意,‘信心不逆’,他讲一 切相不住,一切心放下,就可以到家。可是人信不过,做不到;尽管嘴里讲可以放下, 事情到来一点都看不开,更放不下。
  所以我常常讲的几个字,我自己号称十二字真言,人生都是,‘看得破,忍不过。 想得到,做不来’。这就是信心有逆。第二个重点就是敢为佛法挑担子,荷担如来正法, 挑大乘法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在滔滔浊世中,要有这样的精神。要顶天立地的站 起来,为人类的文化,为众生的慧命,而生存,而奋斗。这样的精神需要无比的忍辱, 无比的牺牲,所以要懂得忍辱度,要懂得布施度,这就是重点。佛并不是只作广告,把 这两个重点抓出来,再读这一品,就知道它的意义所在了。偈子如下:

  第十五品偈颂

  跃马投鞭星斗横
  一呼百诺作雷鸣
  江山无恙渔翁老
  何似灵山补衲轻

  ‘跃马投鞭星斗横’,这是拿世间法来比方,英雄人物出来,像汉高祖、唐太宗、 朱元璋这一类人等,骑在马背上。投鞭是用秦王苻坚的典故,他带兵打仗,几十万大军, 自称投鞭断流,部队那么多,马鞭一丢,连河水都可以塞住不流了。星斗横,天上的星 星都被他震动了的样子,威风惊天动地。
  ‘一呼百诺作雷鸣’,一个人当了帝王那个威风,福报是太大了,随便叫一声,下 面多少人答应,好像上天打雷一样,这是说人世间作了皇帝,福报是最大的;所以人人 都想当皇帝,但是这个不是真的福报,真的福报在那里呢?
  ‘江山无恙渔翁老,何似灵山补衲轻’。天下太平,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无是非, 都过著安定幸福的生活,而自己又懂得了佛法。穿一件百纳衣,破袈裟,从前和尚穿的 百衲衣,现在很少看到,过去大陆上,许多专门住茅蓬的,身上穿的衣服,就像小说上 画的那个济公活佛的衣服一样,叫做粪扫衣。就是垃圾堆捡来的破布,一块一块把它缝 起来,一针一针都把它密密缝起来,破了又缝,一身都是线的样子,也叫做补衲衣,衲 衣就是和尚穿的衣服。人生真正的福报,还是清福最难,如何享到这种清福呢?发上乘 心大乘心,由担当如来家业发起,这一个大心发起,就有真正的福报。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 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 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 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 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 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 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被轻贱的前因后果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 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个大问题啊!佛告诉须菩提,假使有人诚诚恳恳学佛,研究金刚经,结果一辈 子倒楣,为人轻贱。有人事业很好,生意也做的很大,功名也很好,偏要跑来学佛,我 说你不要搞啊!这个事情不是好玩的,学佛就要倒楣的。他说菩萨会保佑发财;我说佛 不管这个事,因为佛学是空道,你要学只有放下。当然也有些人学佛反而发了财,大部 分都是遭遇更多困难。不但学佛如此,信别的宗教也是一样的,很多人说自己一辈子作 好事,结果倒楣透顶,什么坏事都到他身上。历史上司马迁也怀疑这个问题,善人做好 事,偏要倒楣;坏蛋个个好得很,身体又健康,精神又好又发财,又有办法,这个世界 上因果报应到那里去了呢?这是个大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佛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佛法讲的因果是讲 三世,认为生命是连续不断的,不是现在这一生,佛在别的经典里答覆过这个问题。有 人问过佛说,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人做好事,结果却那么惨呢?佛说因为他过去的恶业 还没有报完,所以先还这个恶报的债。他现在又做好人又做好事,那是将来或他生来世 要去收帐的。
  讲到三世因果,大家很不容易相信,因为看不见的原故。其实很容易看,我告诉你 一个办法,可不是神通啊!不要瞪起眼睛,以为有个法子传你。你只要看看我们自己一 生就晓得了,尤其我们在座中年以上的朋友,我们中年所遭遇的环境,是年轻时候已经 埋伏下的因;晚年所得的果,也就是年轻及中年自己所作所为的结果。把人生分三个阶 段,二十岁前当前生,二十到四十当这一生,四十到六十当后生。这个三世因果也差不 多了。或者看近一点,昨天就是前生,今天就是现在生,明天就是来生。
  我们很多同学常常跑来跟我开玩笑,老师啊!我前生究竟是什么变的?我又没有神 通,但是你自己可以看得见啊,‘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你这一生所遭遇的事, 就是前生的果报,‘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佛法最难之处就是这个三世因果,六 道轮回,它承认生命是永恒的,但生命的现象则是变来变去的。
  中国文化易经也讲因果,可是易经的因果,与三世不同。像代表儒家的孔孟学说, 与代表道家的老庄学说,个个都谈到因果的道理。金刚经的这一节,特别提出来,假使 有人读念这个经典,结果为别人轻贱,被人家看不起,就是笑你,甚至说现在的时代, 最落伍的是学佛的人。随便搞一个玩意都好,怎么去学佛?好像一学佛,这个人在社会 上已经被打出去了,落伍到极点,处处被人家轻贱、看不起。佛说你要知道,以因果报 应来讲,是因为这个人先世的罪业,应该堕于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 为消灭’,换句话说,将功折罪,抵那个罪。因为现在做好人、做好事,把过去生的业 报减轻了,消灭了,而另外得一个果报;这一个果报太不容易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大彻大悟,要成佛。
  我们听了佛这个话,只好对他老人家说,你老人家说的是对啦!但是我是不敢啦! 只好客气一点。你要晓得,世间的福报已经不容易了,何况要想大彻大悟而成佛呢!但 是禅宗的顿悟观念很流行,一般人都想学禅,而且每个年轻人学禅,都等在那里开悟。 还有个同学说,已经坐了一个月了,怎么还没有开悟?我说慢慢等吧!再等下去吧!金 刚经现在告诉你,你看懂了吧!要把过去、现在,自己身心的业报清理完了,开悟的那 一点消息才会来,所以永嘉禅师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我们人生 在世,一切的因果和遭遇,本身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才有其必然的结果。所以金刚经 这一点,大家不要轻易的看过去了,这是反转来告诉我们,要如何修持才有结果;必须 先要真修行消掉自己的业报,智慧才能启发。过去生的业报没有消减,智慧是启发不了 的;因为你还在受罪,所以不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会大彻大悟。下面佛自己举 一个例子:

  诚敬努力的人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 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释迦牟尼佛报告自己的经过,回忆过去无量无数时劫,曾跟随那由他诸佛修持。那 由他是无量数的意思。释迦牟尼佛第一次开悟时的老师是然灯佛;中国后来有一本小说 封神榜中,就有一个然灯古佛。佛在然灯佛那个时候,发心学佛,可是他中间经过的善 知识、名师,共有八百四千万亿那么多的佛,每一个佛前面他都去学,而且供养过。
  什么叫供养呢?像孝顺父母一样的孝顺师长,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事供养。 他说他都供养承事,他曾经都替他们做过事,做过弟子;他只要碰见一位善知识,自己 绝对不敢放逸,没有空过的。换句话说,总要学一点回来的。他讲的这几句话,就是说 自己的求学精神,勤劳而精进,谦虚而向学。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 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他说,其实当时啊!没有一个人给他讲过般若金刚经的道理。现在释迦牟尼佛本人, 说出来这个道理,说假使有一个人,在后来末法的时代,能够抓住这部经的要点,受持 读诵,他所得的功德,比我当年供养几千万亿佛的功德还要大;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 所比不上,乃至算盘、电脑,算都算不出来功德有多大。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拿著这本 经在研究,所有的成果,所得的功德,比释迦牟尼佛过去所有的功德还要来得大!他是 这样鼓励我们。

  不可思议的果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 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 议。】
  他告诉须菩提说,未来世上,有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所得功德之大,他说啊!我 都不敢讲出来,我怕讲出来以后,有人听了会狂乱发疯,甚至于对佛法都不相信了;觉 得牛吹得那么大,没有这回事。所以佛说,不敢说,说了有人会不相信的,会怀疑的, 会发疯的。
  佛是真的没有说啊!但是他补充了一句,这个金刚经的经义不可思议。你不要以为 金刚经文字看懂了,就以为懂了金刚经,它一层一层道理多得很。‘当知是经义’,义 是道理,这个理不可思议,不是你的知识范围所能想像的。因此,这个经的果报,功德 的果报,也不可思议。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第十六品偈颂

  业识奔驰相续流
  茫茫无岸可回头
  同为苦海飘零客
  但了无心当下休

  ‘业识奔驰相续流’,在佛学上说,我们生命的延续,就是一个业识的作用,业识 是佛经专有名辞。首先了解佛学上叫‘业’,业不是罪,业是一股习惯性的力量。这股 力量包括了善的,叫善业;恶的,叫恶业。就是佛经上讲的业报;像造业、作业这些名 辞,都出于佛经。譬如我们有些小动作,有些人喜欢抓抓耳朵呀,或者抓抓头呀,这个 习惯,没有什么意识,无意识自然做出这些动作,就是习惯的力量。
  无意识又是什么呢?现在心理学讲的下意识,在佛学上是第六意识背后的一面;譬 如现在最流行的第六感呀,灵感呀,都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超过了第六意识,有一个 东西,就是我们的业识。我们活著自然有触觉的感受,这是业识。这个业识属于第六意 识的最后面,是第七八识的范围;现在心理学就很难解释,还在研究中。
  人生寿命的长短,身体的好坏,甚至于应该生那一种病,或者环境上应该有那一种 遭遇,都是这个业识的作用。业识分析起来非常麻烦,但是,我们至少有一个了解,我 们坐在这里活著的人,是身体在这里起作用,浑身每一个细胞都是由于业识作用而存在, 而活著。所以上一品佛讲身布施,身布施很难,因为业识不容易布施的原故。
  譬如我们在座许多青年学打坐,为什么心静不下来呢?因为你身体血液还在流,身 上的感觉还是有,是业识静不下来;业识茫茫,静不下来。如果真拿智慧的力量,心理 的作用,克服了这个业识茫茫,把身体的感觉放下来,当然大彻大悟;就算不大彻大悟, 也可以小彻小悟吧!所以佛在前面讲的以恒河沙等身布施,那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 为身体的感觉布施不了,越打坐病还越多。有些人,静坐学佛,把那个业识的陈年老帐, 通通翻出来了,这些非要还不可,把它还清了,了脱了以后,才能得解脱,才能够开悟。 这个生命中,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年轻、中年、老年,业识的因果 连续不断。学佛的经常有一句话,回头是岸,岸在那里啊?
  ‘茫茫无岸可回头’,苦海茫茫,回头是岸,这一句话大家经常说,却没有去想岸 在那里?岸就在回头那里,就是因为你回不了头。
  所以我们大家做功夫,譬如打坐的人,两个眼睛开著也好,闭著也好,你总是注视 在前面,没有办法回转来,所以,回头是岸,这句话已经告诉你岸在什么地方了。岸是 什么呢?是广阔是空灵,到达了回头是岸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情况呢?不要忘记金刚经的 一句话:‘此法无实无虚’。你说它空的也不对,说它有也不对,到这个境界你就找到 了岸。假使不晓得回头本身就是岸,那就是业识奔驰相续流,茫茫无岸可回头。
  ‘同为苦海飘零客’,所以我们有一个感叹,我们众生,当然我自己也在内,都在 茫茫苦海里头翻翻滚滚。要怎么样才真得解脱?怎么样才真得道呢?
  ‘但了无心当下休’,当下无心,无心不是没有念头啊!说它是念头,把它压下去 也是不对的。能记住金刚经上一句话,无所住心,此法无实无虚,大致上说来,对真正 的修行,可以找到一点眉目了。希望大家在这里特别注意一下。
  最后的结论也就是金刚经上这一品的原文,‘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 思议。’果报到达什么不可思议?可以使你成佛,这是成佛的捷路。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 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 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 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 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 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 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 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 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现在金刚经讲到第十七品了,梁昭明太子下了功夫研究,把它分成三十二品,现在 已经讲完第十六品,刚好是一半。一半就是半斤,半斤就是八两,二八就是十六了,一 半一半。这一半讲完了,下面还有十六品,另起炉灶,这个分类是有一个道理的,不能 不注意;这不像我们现在写书,高兴写到那里,拿个数字随便来标一下就算了,这里研 究的,同易经数理的哲学,有著密切的关系。所以现在第十七品,回转来,又是一个新 的起头。

  发什么愿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你看,又回头了!又是老问题,这个须菩提也同我们一样,够罗嗦的了!金刚经一 开始,他就问佛这两个问题,佛一路给他讲下来,讲到了现在,他老哥是等于为我们问 话,老师啊!我还没有懂咧!他说一个学佛的人,刚刚要发大乘心,要想成佛,想明心 见性悟道,‘云何应住’呀?我的心定不了啊,怎么住?住在那里呀!‘云何降伏其 心’呀?我的思想烦恼多得很啊,怎么把它降伏下去呢?还是这个老问题。你看,很滑 稽吧!假使把它当一个剧本,不要当佛经看,这个演员够罗嗦的了!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 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还是老话,不过这老话很不同啊!这个话里头有骨头。当金刚经开始的时候,佛对 须菩提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善护念’,‘应如是住’。这里答覆的不同了,他告诉须菩 提,一个准备开始学佛,想求大彻大悟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当生如是 心’。如是心是什么心呢?这就是佛家讲的发愿,立一个志向,发愿就是立志。立志做 什么?‘我应灭度一切众生’,我要救世界上一切的众生,那些在苦恼中的众生我都要 救,灭度他。
  什么叫灭度呢?使他离苦得乐,进入涅盘。所谓涅盘的境界,就是离苦得乐,灭度 就是这个意思。你不要看到灭度两个字,以为是把他砍头杀了,那还得了!灭度就是涅 盘两个字的翻译,是形容辞,走入了寂灭、清净的境界;是回头是岸那个岸。这个境界 也就是离一切苦,得究竟的乐。要想学佛,第一个动机,就是要有这个心。
  其次,‘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事实上,你度了一切众生, 做了就做了,心里头并没有说,我已经度了那么多人了,如果有那种心理状态就错了。 前天有一位同学告诉我,他妈妈生了他们十六个弟兄。我说这个老太太真伟大;但是尽 管老太太生了十六个,最后走的时候,实无一可生者,还是等于没有生嘛!怎么样一个 人来,还是一个人走,对不对?每一个人都是光光的来,光光的走,来的时候很不高兴, 一出来还大哭一场,走的时候自己来不及哭了,别人帮他哭。更妙的是小孩子生出来就 是抓,捏著拳头抓。个个都想抓一把,抓了一辈子,抓到临终没办法了,只好放手。普 通一个人生就是这么一个境界,做了一辈子的事业,生了一大堆的儿女,最后,实无一 事可灭度者,一样都带不走。
  佛说,由这个人生可以了解到,学佛的人发心度一切众生,救了这个世界一切众生, 心中一概不留,认为是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菩萨道,是菩萨发心。如果今天帮了人家一 点的忙,心里还念念不忘,还希望人家恭维一下,那就完了;不要说学佛不行,做人都 不行。所以说,学佛的人,要这样发心。
  他说什么理由呢?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修菩萨道的人,只要有一点自认崇高,自 我的伟大,自觉了不起的话,他已经著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这样的人, 佛说,完了!‘即非菩萨’,这个人够不上是学佛的人,不是真正行菩萨道的人。中国 文化也讲大公无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 一念,这样才是大公无私,才是菩萨,否则,佛说即非菩萨。

  然灯佛所得什么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所以者何?’这四个字就是说什么理由?他告诉须菩提,你们天天想悟道,明心 见性,大彻大悟,我告诉你,没有一法,没有一个东西叫做道。大彻大悟就是悟到一个 没有东西,你觉得有一个法可学,有个道可得,你就错了,你已经著了我相、人相、众 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悟道时候的偈子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一法,可以使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 尊。】
  佛问须菩提:当年我在然灯佛那里开悟的时候,你想一想,我真的得到一个东西 吗?真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多大多小啊?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东西嘛? 他说,你想想,我得到一个东西吗?须菩提说:‘不也。世尊。’须菩提很恳切的回答, 据我所知,你悟道的时候,了无所得。这是真正悟道。 【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说,假使我的理解没有错的话,我跟你学了那么久,了解佛所说佛法的道理, 佛当时在然灯佛那里,并没有得到一个什么东西,叫做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没 有得到一个叫做什么大彻大悟的东西。所以须菩提答的很清楚。但是须菩提说我没有证 道,我的了解是这样,不知对不对? 【佛言。如是如是。】
  佛就说了,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样究竟是怎样?所以啊,真正你们要学禅宗, 这就是话头,‘如是。如是。’这一句就是话头,你参通了就对了。天天只要参‘如是。 如是。’不过也不要搞错了,明朝末年,有一个名妓叫做柳如是,她姓柳,采用金刚经 如是两个字作名字。‘如是’是佛说的,翻成白话文就是这样,佛这是给你话头参,这 样就叫大彻大悟。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告诉你老实话,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 是错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 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他说假使佛法到了最高处,有法可得的话,当我悟道时悟到有个东西可得的话,那 么,我那个老师然灯佛啊!当场就不会给我授记说我将来之世会大彻大悟了。授记是佛 教专有名辞,悟道的古佛,当弟子悟了道,他就在前面摸摸顶,所谓灌顶,抚摸一下授 记,说个预言,过多少年后,你在什么世界成佛,打一个标记,这就是授记。

  然灯佛为什么授记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当释迦牟尼在然灯佛那里悟道的时候,实在没有得到任何一个东西;所以然灯佛当 时给他授记,你于将来的娑婆世界成佛,你的名号叫释迦牟尼。我们经常说,不要以有 所得之心,求无所得之果;大家来学佛,都抱一个有所得的心,求得一个无所得之果, 那是基本错误。佛就说:当时我得一个无所得的境界,了不可得,所以然灯佛给我授记。 好了,现在问题来了。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这是重点啊!大家学佛的人千万记住!我们学佛都是拜佛,佛也叫如来,天天磕头 求如来保护,为什么中文翻译成如来呢?中文翻译得很妙,如来,好像来了,对不对? ‘如’是好像,如来,好像来了,但是根本就没有来。如果说没有来吧!我们看电视的 时候,那个电视上的明星,是不是到你前面来了?事实上他没有来,他是如来,好像来 了。你打电话的时候,那个人是不是来到耳边上?他没有来,可是他是如来,好像来了。 所以如来在那里?佛在那里?佛就在这里。你不要另外去找了,你的心中,你的身心内 外,随时有佛;只要你自己能够找到,你就见到了佛,也是见到了如来。
  这里怎么注解?‘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一句话最重要,学佛法千万要记住。大 家学佛的人,都带有宗教性,佛在那里?佛在佛堂那里;佛在那里?佛在庙里;或者佛 在西天,那就糟了。佛在那里?佛就在你那里,‘即诸法如义’。世间一切法,都是佛 法,没有那一点法不是佛法,任何世间法,正如中庸所讲:‘夫妇之愚,可以与知 焉。’就是如来,都可以到的;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 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所以叫诸法如义。这一点特别要注意。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他说:假使有人说,佛在菩提树下七天成道了,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告 诉你,须菩提,真正开悟的那一天,佛并没有得到一个什么东西,所以叫大彻大悟,悟 道了。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你说,什么都没有得到,那何必学佛啊!我们本来也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嘛!人家都 说学佛学个空,大家自己都不用脑筋想,如果你用脑筋想,还要去学个空?我本来空的 嘛!何必还跑到那里去找个空呢?对不对?如果说佛法是学有,那跑去学学还有点味道, 去学空,学空还跑那么远的路,跑到山上,到庙子找,那个庙子又不空!学空又何必 找!本来就空的。但是佛告诉你,不是学空的,也不是有的,‘是中无实无虚’。无实 就是空,无虚就是有,就是普通经典上讲的,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金刚经不用非空非 有的字眼而已。

  一切都是佛法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法皆是佛法,任何法都是佛法。有些人学了佛以后,非常小气,皈依佛,不拜 邪魔外道。我有时候到乡下去,看到土地庙,那个土地公是用泥巴捏的,我也很恭敬的 行个礼。人家说你学佛的人,何必呢!我说我不管那一套,活著做好人,死后还做个土 地公,我还不一定是好人,死后土地公还可能管到我呢!我先结个善缘不是蛮好吗!你 们学了佛,皈依三宝,就了不起了,你自己才是活宝呢!这是真话。
  所以真正的佛法,对于世间出世间一切,都是恭敬的,这是佛的精神,他没有看不 起人,只是教你不要乱学。佛在经典上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里又 告诉你,‘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可是佛说的啊!不是我说的。所以说,宗教分门户、 分派别,这一种胸襟就根本不能学佛。
  我到了基督教堂一样的很恭敬,基督总是个好人嘛!总叫人家去做好事,也叫欧洲 人、美国人、白种人,都要做好事。好人嘛,排排座,请上坐,吃果果,给他磕个头。 基督年纪总比我们大多了,大了一千多年了!学佛的人第一个胸襟要大。所以学佛,第 一要学这个人,学常开笑口、放大度量的菩萨,就是肚子要大一点,包容万象,什么都 是好的,都对;一切法皆是佛法,先学他胸襟大,面孔对任何人都是慈悲笑容,这个就 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他又推翻了!什么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我们刚才讲,我们就是给他行个礼, 行过了也空嘛!所以一切法即非一切法。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说有一个法就有了, 观念说空就空了。所以叫做‘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什么都没有的菩萨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 身。】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注:长字是长短的长),他问须菩提,假定说有一个 人好长好大,佛那么一讲,须菩提马上就接话说:我懂了,你老人家讲,一个人好长好 大,实际上是形容啦!没有看过一个人那么长那么大。佛一听他的话,就再告诉他: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对了,他说你答得对了,学佛的人也是这个这样子。假使一个学佛的人,跑来念经, 南无南无南无了半天,要你磕头啊!要你谢他啊!他替你念经了,度你了,这个人就不 是菩萨了。你不要理他,因为他佛法没有对。真正行菩萨道,度了众生,帮助了人家, 心里头都不会觉得度了人家。如果有念头,已经犯戒了,犯布施的戒,不应该有这种观 念。所以一个度尽天下众生,救天下苍生的人,心中没有一念自私,没有一点自我崇高。 【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真正的大菩萨,同佛一样,并没有得一个什么东西,说他有个法宝,那是人世间的 观念,功利主义的思想。他为什么成其为菩萨?因为他是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 的,一切都不住的,所以叫做菩萨;真正的菩萨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佛同须菩提讲,假使有一个学佛的人说:我如果成了佛啊,我把我那个佛国天堂, 布置得比现在第一流观光饭店还要好,阿弥陀佛那个观光饭店也不过如此嘛!
  佛经上说玻璃作地,恐怕还没有大理石来得漂亮。佛经上说的那个七宝行树,现在 科学上布置起来,比它那个地方还要漂亮。假定我成了佛啊,一定成一个国土,比阿弥 陀佛的国土还要漂亮,跟阿弥陀佛来比一比看。
  嘿!这个是菩萨心吗?这不是菩萨。这是说每一个人成了佛,都有他的国土。所谓 庄严国土,不是物质世界的庄严,是心庄严;心的善行,功德圆满,心念清净,才是真 庄严。所以说,如果有一种庄严的心理,这个已经不是菩萨心了。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佛说的庄严佛土,那是个形容辞啊!你看我们都市,现在科学进步,房子多么的漂 亮!可是等到有一天,你到了虚空的顶上,什么都看不见的时候,你才发现那个空的才 是真漂亮,真庄严,彻底的空,彻底的庄严。真正的庄严是了不可得,无一物可得,那 才是真庄严;所以佛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无我的菩萨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这是学佛的第一步,也就是学佛的结论。先通达无我,怎么样无我呢?先要把身见 丢掉,一般人学佛打坐,不能得定,就是因为身见的问题。有身体的感觉,有身体的观 念,再加上身体里玩弄气脉,任督二脉,前转后转,丹田等……那都是玩自己的鬼名堂, 都是身见。所以白居易学佛有两句诗:‘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虚空’。
  这个身体活著,痛快不痛快,是饱是饿,不值得一谈;反正这个身体不论活久活短, 最后都变成灰尘,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身见忘掉不是 无我啊,只是无身见,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才可以得定。光是得定了 无我,还不算佛法的究竟,我见没有了,只达到人无我的境界,人无我是小乘的果位。
  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要法无我,就是佛说的,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金刚经这一品,再重复老问题,新的解答,须菩提问的老问题,释迦牟尼佛在这一 品中作新的解答,共有五个要点,大家要注意。我在这里的偈子:

  第十七品偈颂

  搏空为块块非真
  粉块为空空亦尘
  罔象玄珠踪迹杳
  故留色相幻人人

  ‘搏空为块块非真’,过去讲老庄的时候曾经讲过,道家有一位谭峭讲的话:‘搏 空为块,见块而不见空’,把物质虚空的地方,建筑了一个房子,虚空就看不见了,只 看见房子,所以搏空为块,变成一块,见块而不见空。‘粉块为空,见空而不见块’, 把物质的物体打破,变成虚空了,只看到空就看不到物质了。这个就是要我们怎么样除 去身见。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有身体,功夫做不好,不能入定,就是被这块东西挡住的原 故;所以我们引用这个道理而说明,搏空为块块非真,这一块物质东西不是实在的。
  ‘粉块为空空亦尘’,把物质打掉了以后,这个空的境界对不对?如果你保留一个 空的境界,这个空也变成了障碍,也变成业尘了。
  ‘罔象玄珠踪迹杳’,这是庄子的典故,就是说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大千世界,是 本源的一个投影,第二重投影;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是精神世界一个投影而已。我们这 个身心是投影里头的第三重的投影,第三重的反射,所以这个东西啊!罔象里头的玄珠, 你要回到本来面目,明心见性,要在这个地方去了解它。
  ‘故留色相幻人人’,但是你不要认为庄严世界是假的啊!立假即真,一切皆是虚 妄,虚妄也就是真实。所以佛说,我法无实无虚,就是这个道理。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 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 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 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 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 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 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 得。】

  眼者心之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 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 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这是佛学里佛法的五眼,五种眼睛的分类,文字都差不多。是佛先提出来问,‘须 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佛有没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佛经的三藏十二部,就是把佛经作十二种的分类,其中一种是‘自说’,就是自己 开始讲,不是人家提出来问的。这一节就代表了十二分类的自说,是佛提出来的问题。
  这里没有讲‘佛’字,而讲‘如来’。如来这个名辞代表形而上的道体,一切众生 同于诸佛菩萨心性之体,就是生命的根源。他说这个里头有五种功能,所以叫做五眼。 第一种是肉眼,就是与我们一样的,是父母所生的肉眼,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眼睛。肉眼 能看见物质世界,我们一切的感觉、知觉,都经由它而来。
  这个肉眼跟心是连带一起的,所以很多的经典,心与眼同论,在讲到心的道理时, 先提到眼。眼睛是心的一个开关,所以心与眼关系非常密切。道家的阴符经就说:‘眼 者心之机’,眼是心的开关,所以古人很多地方都提到心眼的关系;譬如孟子讲到观察 人,特别要观察眼睛。
  任何人都有眼睛,但是每一双眼睛所看的都不同。就我们人来讲,譬如这个墙壁, 我们大家看都是白的,实际上每个人感受白的程度、白的形象,完全不同。因为有人是 散光,有些是近视,有些是一只眼睛近视,一只眼睛散光,有些色盲,各种各样不同。 所以一切众生的心不同,眼也不同。
  过去我们有句老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思想不同,就像人的面孔不同一样。 世界上的人类,没有面孔相同的,因此说明世界上的人,心里想法也没有相同的,眼睛 的看法,也没有尽相同的。不要以为这个白色黄色大家看起来都差不多,实际上差得很 远,老花与不老花,老花度数又不同,因为每人的业力不同。
  所以我们这个肉体及头脑思想健康与否,都因种性、业力不同而有差异。有人对气 候特别敏感,今天很热,有些人不大怕热,却怕冷!因为每个人身体不同,健康不同, 都是因为业力不同。
  所谓一切病由业而生,善有善业,恶有恶业,业由心造,是绝对唯心的道理。
  现在佛问,一个成了佛的人,有没有普通的肉眼?那当然有,肉眼就是看物理世界 这些现象的。

  天眼是什么
  第二种是天眼,我们普通人几乎是没有的。天眼的能力是超乎物质世界,譬如说看 到鬼魂,看到天神,甚至于看到其它的世界。现在人讲的千里眼,是根据道家的传说而 翻译的。天眼能够看到欲界系统里面的东西,包括太阳、月亮,其他星球等的人事;也 可以看到银河系统外面的东西,这是属于真正的天眼。有些人打起坐来看到些影子啊, 星光点点啊,认为是天眼,那个不是的。那个只能说是,我们无法名之,叫做眼天吧! 眼啊,天啊,不晓得什么东西!(众笑)
  宗教里形容天眼,是把塑的佛像多塑一只眼睛,以代表天眼,也代表了慧眼。有些 人和有些生物,不但有三只眼睛,有的还有四只眼。所以佛法里有修天眼的,也有修十 只眼的方法,前面、后面、头顶、心里头、喉咙里头,都有眼睛。当然,这与普通眼睛 不一样,而是像摄影机、录影机一样,能够照射东西罢了!
  天眼有两种,一种是报得,是多生多世修持,修定,才有这一生的天眼业报;是与 生俱来的,自然有这个能力,因为善行的报应所得的结果。另一种是修得,是这一生修 来的,因为修戒、定、慧的成就,这一生成就了天眼。
  天眼不是多长出一只眼睛来,是肉眼的本身,起了另一种功能。得天眼通的人,也 与我们普通人一样,但他自然会看到多重的世界。
  修持作功夫的人,气脉到了后脑,视觉神经受到刺激,眼睛里经常出现许多幻象, 那可不是天眼通!不要弄错。真正有了天眼通的时候,此人目光清澈如电,看得非常透 彻;换句话说,物质东西不能障碍他,他的眼睛自然有透视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候有一个医生名叫扁鹊,据说他有一次碰到一个神仙,给他一个能透视 的宝贝,他的眼睛就变得比X光还要厉害,可以看到人的五脏六腑,所以他的诊断就不 会有错。还有许多唐代以后的记载,有人的眼睛天生就会看风水,能看地下几丈深,不 须要探测器,地下的水脉,他看得很清楚。
  像这一类的眼还不算是天眼,只能算是报通的鬼眼,所以真正的天眼,就是法华经 上所说父母所生眼,必须修持定力到了,这双肉眼就能够看见十方世界一切东西。
  肉眼是观看物质世界通常的现象,天眼则能够透视到肉眼所不能见到的世界;所以 天眼是定力所生,是定中所得的神通力量。当人的生命功能充沛到极点时,可以穿过一 切物理的障碍,就是所谓的神通。神通必须要定力够了,所谓精、气、神充沛了,才能 作到。

  慧眼 法眼 佛眼
  再进一步是慧眼,慧眼也离不开肉眼,也是通过父母所生的肉眼而起作用的。所谓 慧眼就是智眼,是戒、定、慧的功力显现;因为修定而发慧。这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慧 变成了力量,成了慧力,才有这个智眼。
  智慧怎么变成力量呢?我们普通聪明人,想一个道理想通了,譬如说抽烟对肺不好, 应该改,道理上通了,但习气上不行,慧没有力量,改不过来。又譬如脾气坏,贪、嗔、 痴,道理上都晓得,就是扭转不过来。尽管研究佛法,道理上讲的很通,碰到事扭转不 过来,这是慧的力量不够,也就是不能证果,不能成道的原因。

  所以真正的慧眼,是智慧的力量够了才能成的。
  法眼又是什么眼呢?慧眼观空。而能够真正认识自性空、空性的体,就是法眼。法 眼观一切众生平等,非空非有。光落在空,还是小乘果的一边,要能够真正观空里的妙 有才行。在凡夫的境界来说,是性空缘起;在悟道智慧境界里来说,是真空起妙有,这 是法眼的道理,是平等而观。
  第五种是佛眼,佛眼不只是平等,而是观一切众生只有慈悲,只有慈爱。慈悲是两 个观念组合起来的佛学名辞,慈是父性,代表男性的爱,至善的爱;悲代表了母性至善 的爱,慈悲是父母所共性的仁德。是至善,无条件,平等,所以叫大慈大悲。佛眼看来, 一切众生皆值得怜悯,所以要布施众生,救众生,这也就是佛眼的慈悲平等。
  真正学佛依法修持而有所成就者,本身一定具备了这五眼。如果说,世界上有人顿 悟而成佛,立地就转而具有这五种功能的话,那么他所证的佛法,大致就是对的;如果 在理论上认为自己悟了,而这个五眼功能没有发起,那是自欺欺人之谈。
  所以我们晓得佛说的五眼,是戒定慧到了所成就的,是自然成就的法门。这也是每 一个人本性所具有的功能,只是我们因为没有经过修持,所以发不起来。假使经过修持, 我们生命的本能中,自然就发起五眼的功能,这是第一层问题。
  第二层问题,金刚经讲到这里,佛为什么突然提起来五眼的问题呢?他自己问,下 面又没有作结论,至少对于五眼这一段,他只提出来问题。接著又讲别的去了,其中的 道理在什么地方?释迦牟尼佛今天好像当眼科医生一样,把你的眼睛翻开检查检查,而 且他是自动的,他又不要你挂号,什么道理呢?
  这代表见处,所谓明心见性的见。真正达到了有所悟证,明心见性,这一见之下, 真的现量境呈现,它自然具备了五眼的功能;所以见处即真,就是所谓明心见性之见。 在金刚经这一品中,没有把这个奥秘说出来,但是我们真研究佛法,看佛经的经典,这 种地方不能放过去,它的问题就在这里。接著佛又说了: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无量数的宇宙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佛又提出来第二个问题,把眼睛检查完了,又来检查沙子;再问须菩提,像恒河里 头所有的沙子,依你看,在佛的眼睛看来,是不是沙子?
  我们假使先不看金刚经,照现在一般年轻研究佛学禅宗的人问起来,很多人一定说, 佛眼看到这些不是沙啦!再不然,花啦,什么啦,神里神经,这样都是不老实。你看! 须菩提答的很老实,当然看到的是沙子,难道佛的眼睛有什么不同吗?是沙子就是沙子, 非常平实。你说佛看到人家哭了,而说笑了,那不叫做佛,那叫做神经!他看到哭就是 哭,非常平实。这里要注意!
  你如果说,佛的眼睛看这个世界是空的,请问是谁说的?佛看到恒河里的沙子就是 沙子,看到这个世界,水泥就是水泥,墙壁就是墙壁,同我们一样,没有两样。要特别 注意这种地方!不然学佛的人就流入一种毛病,叫作高推圣境。讲好听一点,把佛的境 界推测得太高远,假想得与人完全两样,那是不平实的。
  高推圣境的结果,往往变成一种不正观。不正观就是不正的思惟,不正的思想,变 成神经了。所以,金刚经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把你一切的妄念都切断了,真正的 佛法平常就是道。
  所以佛问须菩提,佛眼看这个世界,恒河里的沙子是不是沙呢?须菩提说当然是 呀!佛的眼睛同我们的眼睛看的一样,沙就是沙。如果你问佛怕热否?那么假设佛在这 里的话,我们的答话,佛!你在这里一样的怕热,还是要我们开冷气才可以,除非他是 化身来。化身就是另外一件事,只要他肉身报身在,冷暖饥寒一样的存在,一样的感受。 在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所以圣人都是人做的,佛也是众生修成的。
  讲到这里,使我想到一首诗,据我所知,这一首诗是一两百年前,一位大陆的读书 人所作。这个人是到台湾访神仙的,访到宜兰一个山上,就在崖上题了一首诗:

  三十三天天重天
  白云里面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坚

  为什么讲到这一首诗呢?就是说,佛也是凡人修的,所以他也是非常平凡的;佛看 恒河里的沙,一颗一颗看得很清楚。下面佛的第三个问题又来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 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佛问须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像我们印度这一条恒河里的沙,你看数目多不多?假 如每一颗沙子代表一个世界,如是沙,等,这个‘等’字是单独的一句;每一颗沙代表 了一个世界,而每个世界里像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每一条恒河里又有很多的沙子,而 每一颗沙子又代表了一个世界,世界之多,多到不可现量,不可数说。用这个比方形容 恒河有多少条,已经数不清它究竟有多少了。他说,你说这个数字多不多?须菩提说, 当然很多罗!世尊。
  佛在这里是说明,虚空之中佛世界多得无数,释迦牟尼佛同时表达一个观念,站在 这个娑婆世界,师道教化的立场上告诉我们,在他方世界,像他一样智慧成就的佛,也 一样多得很;十方三世一切不可数的,无量诸佛。他不但把众生看成平等,把成就的众 生也拉下来与大家一样平等。一切平凡得很,并不是说只有我成佛了,了不起,你们都 不能成佛,都要听我的。没有这回事,那不是佛法了,佛法一切众生平等,一切诸佛也 平等。每一个佛教化一个世界,虚空中有无量数的世界,也有无量数的佛,他说:‘宁 为多不’?这是他问的话。你说多不多呀!‘甚多。世尊。’这一句是须菩提答话。这 是佛对须菩提第三次的接引。

  无数量的心
  现在又一个问题来了,佛的眼睛代表了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因此他可 以知道这个世界上,这个虚空中,有那么多不同的世界。当然现在科学昌明了,由天文 学到太空学的发展,已经可以相信宇宙中有数不清的世界。这些到今天为止,还只能说 姑且相信它,因为月亮里到底有没有生命,还不敢确定。
  现在对于了解宇宙太空容易多了,可是我们要知道,佛说这个话是两千多年以前的 事啊!他用什么仪器,什么方法,能够知道宇宙中有这么多的世界和众生呢?这个,就 是所谓如来具备五眼,具备了智慧、神通等等力量,具备了不可思议的功能,但又拉到 了最平凡的水平,与众生平等。他看到的世界,沙是沙,水是水,没有什么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那是神经病!当然,一个人被后面打一棍,那就迷迷糊糊,见人不是人, 见鬼不是鬼了!那是不正常的人,一个正常的人,看什么是什么。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这一节他又提出来好几个问题,在文字上,没有给我们作结论,但是你要自己晓得 结论在那里。所以后来的禅宗提倡金刚经,也都是这个原因,因为金刚经里许多都是话 头。话头就是问题,看起来很容易懂,实际上样样都不懂。这也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 一眼看了以为自己都懂,结果统统不懂。我经常发现青年人这个毛病,某一本书你看过 没有?看过了。真的吗?我当面再问问他,他就不懂了。
  同时我发现作人也一样,许多人把人生看得太容易,作了许多错误的事。世界上没 有一件简单的事!这些都是话头。你看我们现在随便指出来,很多都是没有结论的,要 你自己去发掘,去参,这个也是话头。但是他也有答案给你呀!这个答案不是理解的, 不是思想的,是要你在定慧之中,真正修持上去体验得到的。佛法不是虚玄的,而是一 个修证的事实。
  现在佛又提出来第四重问题,对须菩提说,‘尔所国土中’,你所认为的国土中, 国土不是世界啊!佛学里的观念世界是世界,叫做世间;有所谓四世间,五世间等等的 说法。国土在世间的观念里叫做国土世间,国土世间是四世间的器世间,就是物理世界; 器世间的一切众生都有生命。国土世间指中国、美国、日本国、印度等国的这些国土; 我们世界上称为国家的有一百多个,这就是国土世间。
  现在佛问须菩提,你认为所有国土上的一切众生,有多少种心?这是个大问题,现 在心理学很发达,电脑也很发达,如果要把人类的心理统计一下共有多少种,恐怕电脑 也办不了。佛说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众生一切的心,‘如来悉知’,他说我啊!统统知道。 在这个地方,他作了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同上面这几个有没有关联,他也没有说明,只 让我们猜。而且他这个答案作得非常高明,可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佛法,都被他老人家这 个答案,打得晕过去了,很多人都解释错误了。现在我们看他自说自答。

  你的心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他说以佛的眼睛看来,所有众生这些心啊,‘皆为非心’。换句话说,佛在骂人, 这些众生心里都不是东西,也没有心,心到那里去了?心掉了,‘非心’根本不是心。 既然不是心,佛大概又怕我们问他,那又是什么?他赶快又说了:我的眼睛看你们啊! 不是心,不是心,所以叫做心。他说世界上一切众生的心我都知道,须菩提还来不及问, 他就又说了: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 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皆为非 心,是名为心’,所以叫它是心。
  金刚经一开头就讲,我们一切众生,有一个‘我执’,认为这是我,有个我,把我 的现象,执著的很厉害。认为我还有个心呢!把自己所有的妄念,意识分别,烦恼,一 切不实在的这些观念、往来思想当成是真实的。人,一切众生,犯了根本上的错误。我 们一切的思想、心理、意识的变化,都是那个真正心所起的一种现象变化而已,不是真 正的心。可是一切众生把现象变化抓得很牢,看成是心。学佛的晚课上,每天都念到,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今天已经过完了,这个寿命又少了一 点,今天过去,今天不会再来。年轻的过去了,衰老也没有多久的停留,所以非常的悲 哀。
  其实都被现象骗了,人生永远不断的有明天,何必看过去呢?明天不断的来,真正 的虚空是没有穷尽的,它也没有分断昨天、今天、明天,也没有分断过去、现在、未来, 永远是这么一个虚空。天黑又天亮,昨天,今天,明天是现象的变化,与这个虚空本身 没有关系。天亮了把黑暗盖住,黑暗真的被光亮盖住了吗?天黑了又把光明盖住,互相 轮替,黑暗光明,光明黑暗,在变化中不增不减;所以一切的用是虚妄不实的,而虚空 之体却是不增不减的;所以一切众生,不要被变化不实的现象所骗。佛知道这个道理, 但是众生不知道,佛说是名为心,众生自己都把虚妄不实的这个感受,执著的作用,当 成为心。

  永远得不到的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前面这一节的结论,是佛自己提出来心的问题,由眼见到心。他的结论一切都不是 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 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 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这个现象是不 可得的,一切感觉、知觉,都是如此。可是一切众生不了解这个道理,拚命想在一个不 可得的三心中,过去现在未来,把它停留住,想把它把握住。因此,在座许多学佛的同 学们要特别注意,你要想打坐把心定住,那还是犯这个错误。
  当你盘腿上坐的时候,想定住的那一个心,跟著你的腿一盘已经跑掉了,那里可以 保留啊!说我这一坐坐得很清净,唉呀!下坐就没有了!告诉你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 得,未来不可得嘛!谁要你保持清净?清净也不可得嘛!烦恼也不可得,不可得的也不 可得。那怎么得啊?不可得的当中就是这么得,就是那么平实。
  有一般人解释金刚经,说般若是讲空,因此不可得,就把它看得很悲观。空,因为 不可得,所以不是空,它非空,它不断的来呀!所以佛说世界上一切都是有为法,有为 法都不实在。但是有为法,体是无为,用是有为。所以我们想在有为法中,求无为之道, 是背道而驰;因此一切修持都是无用。并不是把有为法切断了以后,才能证道;有为法, 本来都在无为中,所以无为之道,就在有为现象中观察,观察清楚才能见道。
  有为法生生不已,所以有为不可限,生灭不可灭。如果认为把生灭心断灭了就可以 证道,那都是邪见,不是真正的佛法。所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这是金刚经中心的中心,也是一切人要悟道中心的中心;这一点搞不清楚,往往把整个 的佛法变成邪见,变成了断见的空,就与唯物哲学的思想一样,把空当成了没有,那可 不是佛法!
  佛讲过去心不可得,并没有说过去心没有了,佛没有这样讲吧?对不对?佛说过去 心不可得,‘不可’是一种方法上的推断,他并没有说过去心不‘能’得,现在心不能 得,未来心不能得。这一字之差,差得很远,可是我们后世研究佛学,把不可得观念认 为是不能得,真是大错而特错。所以啊,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 可得;是叫你不要在这个现象界里,去求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求无上的道心,因 为现象三心都在变化。
  高明的法师们、大师们,接引众生往往用三心切断的方法,使你了解初步的空性, 把不可得的过去心去掉,把没有来的未来心挡住,就在现在心,当下即是。当下即是又 是一个什么?可不是空啊!也不是有!你要认清楚才行;要先认清自己的心,才好修道。
  第十八品是一体同观,同观是什么?同观是见道之见,明心见性之见。所谓了不可 得,可也不是空啊!也非有,即空即有之间,就是那么一个真现量,当你有的时候就是 有,空的时候就是空,非常平实。你在感情上悲哀的时候就是悲哀,悲哀过了也是空, 空了就是说这个现象不可得,并不是没有,是悲哀过去了,后面一定来个欢喜。欢喜的 时候也是不可得,也会过去,也是空。空不是没有,空是一个方便的说法,一个名辞而 已。不要把‘空’当作佛法的究竟,这样就落到悲观,那不但证不到小乘之果──空, 那还是个邪见,也就是边见。所以见、思惑不清楚,是不能证果的,也不能成道的。学 佛法就有这样的严谨,一定要注意。
  现在有许多著作,我认为危险极了,那些佛法的著作,比杀人的毒药还厉害,是有 毒的思想,希望诸位要用真正的佛法眼光甄选,用智慧来辨别,不要走入邪见和错误的 思想。这一品我们给它的偈子如下:

  第十八品偈颂

  形形色色不同观
  手眼分明一道看

  宇宙浮沤心起灭
  虚空无著为谁安

  ‘形形色色不同观’,形形色色,物理世界各种现象是不同的,如人有胖的、瘦的、 高的、矮的、黑的、白的,都是现象差别,无法相同。
  ‘手眼分明一道看’,但是以佛眼、慧眼、法眼看来,是一样的。手眼是什么?我 们大家都看到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千只手,每一只手中有一只眼睛。我常说,我 们坐在这里,外面进来一个千手千眼的人,我们的电灯都没用了,大概每一个人都吓得 把脸蒙起来。千手千眼代表他的智慧,无所不照,也就是代表他具有各种接引人的教育 法。帮助你的手,护持你的手,救助你的手,以及观察清楚的眼睛,千千万万的手,千 千万万的眼,也只有一个手,只有一个眼,平等平等。
  ‘宇宙浮沤心起灭’,每一个宇宙,每一个世界,像大海里的水泡一样,所以宇宙 不过是自性心里起的作用。每一个思想、每一个情绪、每一个感觉,都是自性的性海上 所浮起的一个水泡,生灭变化不停,自心起灭。
  ‘虚空无著为谁安’,一切法用之则有不用即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本无所住。 二祖来求达摩祖师,说此心不能安,请师父替我安心。达摩祖师说你拿心来,我给你安。 二祖说,觅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啊!达摩祖师说那好了,替你安好了。其实用不著 他替他安嘛!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还安个什么啊?所以说, 虚空无著为谁安。那里去安心呢?此心不须要安,处处都是莲花世界,处处都可以安心。 在平实中间,处处都是净土,处处都是安心的自宅,因为处处是虚空,无著无住。这一 品的道理,精要就在此。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 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福德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 不。】
  讲到这里,又另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非常有趣,金刚经始终在这两个问题里头转, 一个是当讲到最高智慧成就的时候,马上来一个最高潮,说要多大的福报。福、智二严, 是佛学的名辞,一个人要从凡夫成佛,必须要有智慧的庄严,福德的庄严。有真正的福 德,才能得真正的智慧。有时候,我们自己觉得很不聪明,读书没有记忆力,领悟力也 不行;这是因为福德不够!大家都是妈妈生的,为什么我的脑筋不行?难道投胎的时候 把仓库里发霉的脑筋带来了吗?其实功能都是一样,只因为自己福德不够,真正的福德, 心理的健康,头脑的健康,是要自己修持来的。
  佛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假使有人用金刚钻啊,金银啊,玛瑙啊,这些世界上最 宝贵的七宝去布施,拿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你认为这个行为所得的福报大 不大?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这是须菩提的答话。他说是啊,佛啊,假使有人这样来布施的话,那还得了啊!将 来的福报大得很咧!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佛说,你要知道,人世间认为的大福报,就是钱多,寿命长,儿女多,儿女好,样 样都好,好得没有再好了。可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都没 有用。所以说人生啊,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现实世界拚命抓住。尤其是寿 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学仙学道,长生不死。福报是有穷尽的,每个人的 光荣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电筒,每个人那个电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辈子发亮 是不可能的。世间的福报是不实在的,福德无实啊!所以佛说,世间的福德再多,也不 过弹指之间的空花就过去了,‘以福德无故’。

  无人希罕的福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净无为。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 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个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清 福每个人都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清闲的时候,可是一天到晚无事,闲在家里,你闲不 了啊!自己会掉眼泪,好像被社会上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没有一个人递一张 名片来看我,都没有人发个请帖来,也没有人打个电话问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 他有清福不会享!学佛的人要先能明了这一点。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 都把不实在的东西当成实在,真的清净来了,他也不会去享受。学佛证到了空性,自性 的清净无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报。真福报那么难求吗?非常容易!可是人到 了有这个福报的时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烦恼。
  这一节为什么插在这个地方呢?因为是指著三心不可得来的,要了解到三心不可得 这个境界很难;要想修证到这个境界,一定要有真正的福报才行。佛学的基本第一步, 讲到人生要修行则暇满之身难得。开始时我们已经讲过,暇满之身就是健康有闲,可是 世界上的人有清闲不肯享受,有好身体,他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闲暇满,他自己 反而悲哀起来。所以说,‘颠倒众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下面是我们给它的结论 偈子:

  第十九品偈颂

  浮图楼阁立中天
  点滴功勋岂自然
  倒却刹竿回首望
  繁华散尽梦如烟
  ‘浮图楼阁立中天’,浮图是塔,造一个佛塔,七层的叫七级浮屠。中国人有一句 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做了一件好事,救了别人一命,等于独资盖了一个 庙一样。事实上这话是佛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有为功德。
  ‘点滴功勋岂自然’,有为功德要慢慢一点一点做,今天做一点好事,每天做一点 好事,累积起来,等于人独资盖一个庙子。盖这个庙子也是一天一天把它盖成功的。但 是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到现在都没有了。
  ‘倒却刹竿回首望,繁华散尽梦如烟’。梁武帝一生造了几百个庙子,武则天一生 又造了几百个庙子,都没有了;所以迦叶尊者有一天跟阿难讲,怎么样能够见道?把门 口的刹竿先倒下来,就能够见道。
  我们每个人门面都有个自我贡高的刹竿,把这一念打掉以后,大福报就来了,就见 到空性。人世间这一切的福报,甚至当皇帝的大福报,都是繁华散尽梦如烟,一切繁华, 过目云烟就散了;散了以后,你说留一点影像好不好?一切是梦,连梦都没有,梦都像 烟一样的过去了。所以佛说,‘以福德无故’,他说真正得一个大福报,得到什么?大 福报是你证到了空性,悟道而成佛,这才是大福报,大成就。
  但是要想悟道成佛的话,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一切福德,来培养这个智慧。 智慧不是光靠读书,或靠两个腿子在那里咬紧牙根熬得出来的!那个持戒修定,咬紧牙 关熬腿子,不过是修福德,修有为福德的一种而已。无为福德,处处都是,而你自己智 慧不能到达,修不成。所以学佛果然是真智慧,这个培养智慧的福德,又是一切善行的 功德所完成的。
  这一点千万要注意!不要听到佛法是智慧之学,然后嘛,好事不做一件,那就不是 真的智慧;换句话说,如果有真的智慧,自然要作好事了,智慧与善法是不二而一的。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