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2007:“中国蓝”的“中国速度”

2007年,一群中国蓝筹大象“群舞”,“中国蓝”成为全球股市的一抹“靓丽且诡异”的群体,令世界为之“侧目”——截至2007年12月28日,两市总市值约32万亿元,跃升至世界第四位。而就在两年前,上证指数在1000点的时候,两市总市值不过3万亿元,仅仅两年时间,总市值增长10倍,仅2007年两市总市值就增长了4倍。

另据统计显示,07年以来深沪两市共有94只新股上市。按11月15日收盘价计算,这94只新股总市值约14.66万亿元,远超去年底深沪两市9.18万亿元的总市值……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中国蓝”:中国的“战略迷彩”

就资本市场当中的蓝筹股对投资者的影响而言,从追逐题材到热衷蓝筹,从恐惧大盘股到追逐大盘蓝筹,如果国外需要十几或者几十年的时间,中国市场将其无可比拟地缩短。

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蓝筹沉浮的时期,一个被蓝筹股左右同时左右着蓝筹股的时期。

这一年,通过蓝筹股,全球资本市场领教了中国速度。由于政策的放开,机构时代取代了散户时代。国际资本的介入,将这个不成熟的市场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市场习惯性地称之为“蓝筹时代”。

  这一年,国家战略等要素左右着蓝筹股。股指还在1000点附近徘徊的时候,一个叫“沃伦·巴菲特”的老头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早已游荡在这片土地的大江南北。在2007年,中国的证券市场诠释这老头的理念的时候,除了“蓝筹泡沫”之外,国家战略对于市场的推进还赋予了这个市场具有这一时期特性的名词:“高成长性”。

作为2007年全年的投资热点,蓝筹股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市场的中枢神经。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加入世贸的承诺,各类产业对外渐次开放。2007年,市场耳熟能详的,不仅有QFII、QDII、港股直通车等,还有对外开放领域股份比例的逐渐放开。

当“中国蓝”成为一种国家战略资源

这还更多的仅仅停留在证券市场资金层面。

而在产业资本领域的并购市场上,为了构建产业龙头,央企跑马圈地、国内外对内对外大型的并购等,都直接让蓝筹成为本年度市场的焦点。这些事件,放在股票市场,就是一个概念、一个题材或者业绩。而在国家战略下思考,则是在和国际资本竞争资源、竞争市场。于是,蓝筹不仅成为一个概念,更重要的,成为一种国家战略资源。

因为,蓝筹股的普遍特性,是具有行业代表性、业绩稳定、较高的分红能力和鲜明的时代性。它代表着一批主导产业或者正在形成的主导产业,它们有可能持续10年甚至20年、30年,拉动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增长。这在股市上的具体表现就是,一批上述各行业的“领头羊”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蓝筹股群体。

最为明显也最具有说服力的例证是国资委对央企的要求。

2007年,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这一改革解决了我国资本市场上内在的制度性问题。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目前进入了资产注入阶段。而央企的资产注入和剥离或者退出,无一不根据国家政策调整,绝非简单的市场因素。

对于央企,国资委很明确地要求从数量上要减少,从质量上要提升。这是对这些大型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实力增加提出要求。

同时,2007年最热的央企整体上市,也是因为国家的利益摆在最前面。比如能源、金融等,更有甚者,将蓝筹概念延展到“中国”概念股。这种观点认为,这类公司不仅受益于国家战略,也受益于我国制度改革。比如直接带“中字头”的国家公司、大股东是央企的各个大行业龙头公司。

“大泡沫”与“高成长”的“杂交色”

蓝筹市场同时演绎着“高成长性”与“蓝筹泡沫”的悖论。在32万亿的两市总市值中,仅中石油一家就占到上海股总市值的20%,它每波动1%就将影响上证指数11个点。

与国际其他蓝筹股市场相比,2007年的中国蓝筹股市场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泡沫,动辄三四十倍的市盈率大大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华夏时报》引述国泰君安汤小生的观点说,中国的蓝筹股企业不同,受资产注入、企业改制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具有高成长性的特点,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中国蓝筹股的高成长性是支持其高估价的主要原因。

历史经常重演,尽管不是简单地重复。对比早于沪深两市与国际接轨的香港市场,可窥一斑中国证券的蓝筹时代的脉络。

沪深两地股市如今正再现着,20世纪70年代香港蓝筹市场的光辉历程。

香港股市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飞,历经30年,恒生指数从150点涨到最高的18400点,涨幅达120倍,港股市值也攀升至世界第八位。而香港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得益于一批成长型的蓝筹公司在30年时间里的发展壮大。

沪深市场直接受益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崛起,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按照目前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久的将来,像中国石油、宝钢股份、工商银行等一些具备行业垄断和核心竞争力的上市公司能否脱颖而出,在成为具有高成长性的优质蓝筹上市公司的同时,能否以此为龙头,发展出一大批国际性的大公司。

这或许是本轮行情演绎出的蓝筹时代的真正背景。

牛市“再逼人”:从“浅蓝”到“深蓝”

2006年整整一年的单边上扬,上证指数飙升130%,不管是机构,还是散户,收益翻番比比皆是,几乎人人扬眉吐气,意气风发。

这种好势头,令2007年伊始,市场即沉浸在沸腾的人气中。但直面3000点的关口,2006年累积的巨大获利盘令“是上还是下”的选择,变成一个感情色彩很浓的变奏,其中既有不顾一切的陡升,也有泄洪般的急降。而成副委员长一席“学者观点”,则轻易打破了A股原本脆弱的平衡,在尚不知“流动性过剩”厉害的管理层,抛出“关于目前股市是否有泡沫,这个问题比较幼稚”的安抚言论后,市场终于走出“成思危周期”……

副委员长的言论自由与“成思危周期”

经历了2006年不回头的上涨,今2007年年初的那段日子,到处呈现出对股市的狂热。那时,证券公司的营业大厅最壮观的风景就是等待开户的队伍,一些营业部不得不像银行一样用上发号机。

中证登公司的数据显示,2006年12月份,A股新增开户人数已然增长到50多万,而2007年的头一个月,新增开户数达到138万户,较前一个月增长2.34倍。截至当月底,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8196.27万户,对比全国13亿的人口基数,每百人中就有7个人炒股。以每户新增资金一万元保守估计,一个月新开户增加资金也在百亿元以上。

沪深股市的成交量在2007年达到一个新量级:新年第一个交易日即超过1200亿元,此后一直到2月1日,沪深两市成交都在千亿元以上。以2006年年底2.4万亿元左右的流通市值计算,沪深A股在一个月内的换手率超过100%。这样的情形即使在2006年的牛市中也不曾出现。

在狂热的气氛中,上证综合指数逼近3000点大关,此时的中国A股市场是急上,还是歇歇再走,分歧也悄悄出现。此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的一番话,恰似一瓢冷水。

1月30日,成思危在迪拜召开的英国《金融时报》中国-中东峰会上说,“在牛市行情中,人们的投资相对不理性。每个投资者都认为自己能赢,但许多投资者最终都是输家。”他表示,中国股市“泡沫正在形成。投资者应关注风险”。并称,“从利润、回报率和其它指标来看,70%的内地上市公司没有达到国际标准。”

次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社评称,“中国股市或许还不是一个泡沫。不过,当中国官员开始提到泡沫一词时,投资者就应该小心了。”

依据《宪法》,成思危有言论自由,他是学者,有思考能力,有居安思危的责任;但对公众来说,对成思危的身份认同,首先是把他当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当作国家领导人,连英国人也这么看。所以,成思危的话注定不同于学者。

那段时间,经济学界公认中国宏观经济中出现人民币流动性过剩,游资在股市、楼市等资产市场上兴风作浪,导致股价、楼价出现了多年罕见的暴涨。中国证监会虽然没有明确说股市过热,但是对投资者风险教育的重视显然提高,并且暂停发行新的股票和基金。

此时,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发表了《警惕股市泡沫》一文,来华考察的投资大师罗杰斯,也对中国每天很多人挤在一堆等开户的现象表示担忧,认为市场这种状态是一个危险的迹象。

泡沫还用说吗?在一国经济崛起时,资产升值、房价涨、币值升、股价上蹿,有泡沫算个事嘛?没有泡沫如何升值?美国如此,日本如此,亚洲四小龙也如此。今儿轮到中国了,资产升值是必然的,没有泡沫是不可想象的。专家学者说得对,股民跑得也对。

成思危的这瓢冷水,被误读为泡沫论的代表,引起不少异议和质疑,股市出现连续数日的调整。但此时监管层的立意不在打压股市,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关于目前股市是否有泡沫,这个问题比较幼稚。”央行行长助理易纲表示,多项紧缩政策不是针对股市。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称,没有部署专门针对股市的检查工作。

直到2月6日,证监会批准五家新基金发行,终于向市场传递出“不要再争论泡沫”的信号,泡沫之争就此停止,市场开始强劲反弹。

“泡沫之争”后,股指继续上行,但原本脆弱的平衡更容易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

“2·27”:“牛角”借“猪头”附体而生

猪年第二个交易日“莫名其妙”的“历史性”暴跌,却“砸出”了2007年空前大牛市的序幕,“牛角”在“猪头”上附体而生……

2月27日星期二,农历猪年的第二个交易日,沪深两市放量暴跌。收盘时,上证综指单日下跌268.81点,暴跌8.84%;深证成指下跌797.88点,跌破8000点,下跌9.29%。这天深沪两市双双创下了近10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整个市场800只股票跌停,上涨的股票仅有59家。当日,成交金额亦创出2000多亿元的历史新高,一天内上万亿元的市值灰飞烟灭。

而前一日,猪年的第一个交易日还迎来了开门红,上证综指颤颤巍巍地报收3000点之上,突破形态良好。

“黑色星期二”让A股市场成为全球政要和经济学者谈论的焦点。因为,其后的全球股市暴跌由此开始。关于此次暴跌的缘由,后来的解释很多,市场最为认同的看法是,虽然暴跌始自中国,但不是缘于中国,而是日本第二次加息引起的日元套利交易资金回流引起。

所有对股灾元凶的猜测都是可以接受的,让人发笑的是“中国股市影响世界”一说。

CNN如此忽悠:以前都是我们打喷嚏,别人就感冒;现在反过来了,是中国人打喷嚏,我们就感冒。北京《参考消息》的编辑也如此骄傲。3月1日,通栏标题是《中国股市影响世界,这似乎还是第一次》。3月2日的标题是《股市跌后,世界依然看好中国》。这让人感觉,怎么一个孩子做了坏事,大家还依然宠着你、怕着你?

这次暴跌的突发性非常明显。数据显示,春节后第一周,散户对股市的热情仍然继续,新增A股开户数57万户,比节前一周增长164%,创历史新高。2月26日到3月2日的一周中,开放式基金平均仓位为73%,变化不大,基金净值显示,基金总体上没有主动减。

2月27日的这次暴跌,发生在股民热情高涨的时期,任何下跌都被视作买入的机会,因而,破坏性不是很大。之后的几日,暴跌失地很快收复。不过机构投资者由此变得谨慎,大部分机构开始逐步减仓。

之后,指数从3000点直奔4000点以上。只是,此刻上涨的动力由此前的蓝筹股,让位于低价股和题材股。这一段大行情,机构基本上都踏了个空。

“5·30”让A股光谱开始“泛蓝”

散户的疯狂让管理层“诧异与束手无策”之际,沉寂多时的机构和蓝筹股进入管理层的视野,于是一个改变股市生态结构的计划开始酝酿,并且直接导演了“5·30”的上映……

低价股、题材股和垃圾股演绎的上涨行情,让监管层终于开始正视市场泡沫。

5月30日凌晨,财政部网站通知将股票交易印花税从0.1%调高到0.3%。当日,全天大盘暴跌282点,跌幅高达6.5%,创历史单日下跌点数之最,总流通市值一天内蒸发4253亿元。

与“2·27”暴跌不同,“5·30”被解读为管理层在市场疯狂突破4300点后的紧急措施。同期,部分商业银行紧急下发文件,要求全面严查信贷资金入市的情况,重点是监控流动资金贷款、特别是大额新增流动资金。证监会对“延边公路”等公司信息违规披露展开处罚。特别是,这一消息出乎寻常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对内幕交易打击的规格再度提升。

“5·30”后,市场热点再次轮换为蓝筹股,狂热情绪开始下降。A股日均新开户量由5月的31.11万户,下降到6月前三周平均18.84万户的水平。ST类股票的平均跌幅在20%以上,很多低价股、题材股到年底也没有恢复到“5·30”之前的水平。

对于这次股市调控,股民愤怒的是:5月23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官员还说,未听说近期将调整印花税,但7天后就上调了200%。实际上,在发布上调印花税消息前,市场中已满是同一猜测。

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谢荣兴计算,以每天交易量3000亿元计,1年240个交易日,印花税合计4320亿元,券商佣金按0.2%计,合计2880亿元,共7200亿元,几乎是上市公司2006年1年利润的1倍。如果以每天交易量2000亿元计,印花税合计2880亿元,券商佣金1920亿元,合计4800亿元,仍然超过2006年上市公司利润总和。

疯狂“末日轮”:“泛蓝”之路的“牺牲”

“5·30”成为散户行情向“蓝筹行情”转变的触发点,但行情并未就此“直扑”蓝筹股,而是在管理层通过行政手段“打压”行情,把散户“逼走、或者套牢”,把A股当中最为“生猛”的投机势力“赶到”权证市场之后,才为机构的“乘虚而入”创造了“市场真空”,从这个角度说,那疯狂“末日轮”,以及“丧命”其下的投资人,都成为了A股走上“泛蓝”之路的“牺牲”……

然而,“5·30”并没有完全平息市场投机行为,投机集中到了权证市场。

5月30日,两市认沽权证集体暴涨,特别是临近最后交易日的末日轮权证处于领涨地位。6月22日是钾肥JTP1的最后交易日。“5·30”当日,该认沽权证最高时涨幅超过300%,一度被交易所临时停牌,收盘上涨190.3%。其后,在6月11日之前的短短9个交易日里,钾肥JTP1认沽权证最高涨幅达到854%,而同期盐湖钾肥的正股已上涨8.87%。6月22日,在其最后交易日,钾肥JTP1盘中仍大涨近90%。

惟一一只敞开创设的认沽权证招行CMP1,正股近30元的价格,相较于5.45元的行权价格,早已经是深度价外。但是,在6月8日至12日的3个交易日内,招行CMP1暴涨375.15%。此后,为抑制暴涨,招行认沽权证创设总量不断上升,一度达到62.58亿份,远高于招商银行可流通A股47.1亿股。即便如此,8月21日,招行CMP1再次上演 “末日轮”走势,收盘时涨幅仍逾80%。

“5·30”成为今年权证交易的一个分水岭。上交所统计显示,今年6月新开254.83万个权证账户。当月的交易中,近70%的账户进行T+0操作,且平均交易次数达到23次。5月30日前,权证换手率相对平稳,基本在50%-150%区间内震荡,但5月30日换手率从前一交易日的39%陡升至355%,至8月初,大盘回升到4300点以上,权证换手率仍达112%。

一句“口误”引爆的“蓝绿”对决

在蓝筹行情仍在“垂死挣扎”之际,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一席“香港方面提过上市公司的股份互换建议”的讲话,让蓝筹股,特别是那些有“海外”关系,而且“股价的贫富差距悬殊”的蓝筹股,快速“染绿”,“中国蓝”成为A股“满盘皆绿”的罪魁……

10月17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参加“十七大”新闻中心组织的集体采访。有香港记者向其询问上海交易所与香港交易所股份互换问题,屠光绍无意间提及,香港方面提过上市公司的股份互换建议。

这一无心之言,经媒体报道后,市场人士联想颇多。次日,瑞信证券在其晨会报告中分析称,一旦中国政府允许A股和H股互换,将对股价产生巨大影响,具体影响是H股利好,A股利空。10月18日,香港市场早盘直接开在30000点大关之上,大幅高开714点,创历史新高,甚至美国上市的中资ADR也受到资金疯狂追捧。

与此相对的是,内地股市大跌。当日,深沪股市大幅缩量下挫,上证指数至收盘跌至5825.28点,下跌211点,跌幅达3.5%。深证成指也跌去606点,跌至18681.35点,跌幅达3.15%。流通市值前10名的个股全线飘绿,个股涨跌比约为1∶3。一日之间两市总市值蒸发过万亿元。而两天前,“十七大”开幕当日,上证综指刚刚创下6124点的历史高点。

10月18日晚些时候,中国证监会办公厅有关人士表示,屠光绍的发言属于“口误”。

实际上,屠光绍的“口误”只是“10.18”暴跌的一个诱因。股指在6000点之上,不但原来的获利盘已经心浮气躁、颤颤巍巍,管理层对严控投机气氛的态度也很明朗。

9月17日晚,中国证监会同时公布了6项涉及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和并购重组的法规。10月17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分别刊发评论员文章称,市场局部性泡沫可能向全面性泡沫演变,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任何负责任的政府对于这样的苗头,都不可能坐视不管。

年底,沪市在5000点上下求索。这是管理层心仪的风景?是市场的心理底线?还是索罗斯们重新进入的机会?

12月7日,智联招聘发布“2007白领股市投资特别调查”,6000多被调查的白领中有6成炒股,其中四分之三是当年新“菜鸟”。这些“菜鸟”虽贵为白领,但战绩一般,约4成赔钱。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