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但是,至今中国的学界和政府都没有对中国的宏观调控给出清晰的定义。目前,宏观调控政出多门、方法不一、次序紊乱、时间迟滞、力度不到位等等问题,均是出于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仍然存在问题。加深认识和统一认识,才是首要问题。
宏观调控本质上是政府通过变革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对市场的干预。政府干预市场,人为地导致资产和商品价格发生变动,从而促使资源配置发生变化。宏观调控的好与坏需要时间检验,关键是要知道成效。
这里面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宏观调控的目标和目的是什么?
一般而言,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遏制可能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通货膨胀。其目的,是拉长和压扁经济波动(经济危机)的幅度,避免短期剧烈波动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
就长期而言,政府也希望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遗憾的是,经济史告诉我们,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从历史的角度看都是无效的。这倒符合物质不灭定律。最终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坏。
既然从历史的角度看无效,那末为什么政府还要干预经济呢?道理很简单,收窄短期经济波动的波幅,降低经济剧烈波动对民众的即时伤害。凯恩斯理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的。罗斯福新政是一个经典案例。随着干预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危机的周期被不断地被拉长和压扁,使民众的痛苦降到最低,同时也维持了社会稳定。
但是,必须看到,干预从总体上拉长和压扁波幅的同时,并不一定增加经济体系的效率。相反,由于干预的方法、程度、时间极其难于把握,往往事与愿违,反而降低经济体系发展的效率。
第二,宏观调控的方法是什么?
从几十年全球重要经济体系的实践经验来看,宏观调控就是有节制的综合使用财政和货币政策。通常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超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外的行政手段。历史反复证明,行政手段调控往往遗害无穷。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倾向于以货币政策为主导,以财政政策为辅助,在现行法律框架内,间接影响市场,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中,又是以非行政管制的利率政策为核心内容。辅之以微幅调整的税收政策。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基本上不会也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因此,他们极少会使用宏观调控这样的术语。
中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仍然属于行政管理范畴。即使单独调整利率政策,亦难免有行政干预的痕迹。加之尚未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汇率属于行政控制的范畴之内。因此,货币政策暂时没有独立性可言。这就带来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行政控制或行政主导的货币政策,就本质而言,不过是财政政策的延伸。道理很简单,利率形成的价值流动,可以视同为强制性税收以及强制性财政补贴,例如实质负利率就是存款人对贷款人补贴;汇率形成的价值流动,也可以视同为强制性税收以及强制性财政补贴,例如实质低汇率就是本币生产者对外币消费者的价格补贴。
中国行政控制下的货币政策需要面对极端困难的政策选择。首先,在道德上不能无限度的压缩国民福利;其次,又要实现低通胀和高增长的目标。如何把握货币政策的内容?如何把握货币政策的时机?如何把握货币政策的深度?如何把握货币政策的长度?如何与其它国家货币政策协调?这就需要具有极高道德水平、极高战略眼光、极高战术素养的大师级人物管理宏观经济。否则,难免错漏百出。
第三,宏观调控的次序和尺度如何?
就次序而言,首当其冲的是财政政策,其次是货币政策。应该避免使用纯粹的行政手段。
问题是,由于长期忽略制度变革,特别是法律建设,财政制度本身问题严重,根本谈不到财政政策调整。因此,只能过度依赖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长期被西方强势资本和利益集团胁迫,形成长期实质负利率和实质低汇率的局面。形成对利益集团和西方强势资本的长期补贴。这完全是一种针对国家利益和国民福利的逆向操作。
至于尺度,请仔细研究最近出台的货币政策。一年之内,五次提高定期存贷款利率,却一次也不调整活期存款利率,依旧要征收利息税,这已经说明了全部问题。没有人介意,那些挣一点钱、存一点钱、汇一点钱,因而必须活期存款的打工仔和打工妹们的利益,依旧以数以百亿计的规模从他们手上抢钱,转移支付给已经富裕了的贷款人。什么是度?定期存贷款利率的高低有意义吗?那是一个度吗?一个笑话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