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掐着秒表投资”的基金经理们……

在2006年基金动辄100%以上回报的市场压力下,狂热的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要求不断攀升;基金公司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一些基金经理在铤而走险和心灰意冷间徘徊。业内人士称,利益输送和短线交易等损害市场和持有人利益现象又开始抬头。如何能顶住要求高回报的投资者和股东压力,把口中说的长期价值投资原则落到实处,不应是基金经理独自承担的责任。

基金业仍然是个“烂摊子”,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

第一,“掐秒表投资”尽显基金经理浮躁心态。此前,一些基金公司会根据一只基金在业内的月度、季度排名调整该基金经理的薪酬乃至岗位,从而出现被海外基金经理称为“掐秒表投资”的现象。摩根大通曾就管理人的浮躁心态发出警告,如果管理几百亿的基金是如此风格,那是可怕的。

博时基金人力资源总监尹庆军坦言,考评的确不应该一个月一次,这会刺激基金经理们短线操作。在博时,对基金经理的考评也有月、季、年的限度,但调整是一年一次,并给当年表现不佳的经理“一年的机会”。这里的不佳是指排名行业最后1/4,这样的经理没有奖金。

而一些基金公司担心基金经理为了业绩而忽视风险控制,连年终奖金也没有和业绩挂钩,可之后的业绩证明效果依旧不佳。

第二,基金投资人才紧缺且管理混乱。截至2006年12月31日,53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307只基金资产净值达到8550.17亿元,较05年底同比增长82.26%。而8500亿就掌握在295名基金经理手上。巨量的真金白银掌握在个人手中,投资者、公司乃至政府监管层没有理由不时刻紧盯。

通常情况下,国外对基金经理的培养期需要10年以上——在中国,这两个数字缩水为1年和5年,而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历史却只有成熟市场的1/10。不过,即便如此迅速地将基金经理从其他岗位上“催熟”,基金投资人才仍然面临紧缺。根据晨星(中国)的数据统计,在2006年有130只基金发布基金经理变动公告;其中104只属于原有基金经理离职,占基金总数的33.88%,离职的基金经理涉及97人次。而一些无序流动被监管层认为影响到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

业内人士认为,基金经理流动,或是在不同公司、基金间转换,或是升任投资总监、乃至公司副总级别的职位,此外,银行资产管理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自营部乃至QFII的操盘手, 都是这些离职者又有了许多新去处。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返回列表